《廉頗藺相如列傳》PPT課件
第一部分內容: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2、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
3、認識廉頗藺相如的思想品格;學習藺相如先國后私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廉頗嚴于律己,有錯就改的精神。
本課首先由司馬遷的簡單介紹導入,進而詳細介紹作者司馬遷及作品《史記》。接下來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進入課文講解,聽課文音頻朗讀進行正音。整體感知課文架構及故事內容,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詳細閱讀,并試著翻譯文言內容,老師進行反饋精講,解決重點文言知識的解答。這是講解課文的重點所在。
另外在講解課文時,也交給了學生進行主要人物性格歸納及刻畫手法的總結任務,這是難點所在,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回歸文本,在故事矛盾,在語言等細節,在人物對比中,讓他們嘗試自己說出觀點。 并能引申到平常作文關于人物刻畫的描寫。
... ... ...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第二部分內容:新課講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繼而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3000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萬余字。開創了我國史書的新體例:本紀——給帝王作傳的類別。
世家——給諸侯作傳的類別。
列傳——給名人作傳的類別。
書——典章、書籍。
表——大事年表。
背景
課文所寫事件發生在戰國后期,當時秦、楚、齊、趙等七國紛爭,以秦力量最為強大,它要統一中國,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對外擴張。
字音
繆賢(miào) 遺趙王書(Wèi )
肉袒(tǎn) 可予不(fǒu )
列觀(guàn) 甚倨(jù )
睨柱(nì) 繆公(mù)
湯鑊(huò )盆缶(fǒu)
澠池(miǎn) 皆靡(mǐ)
不懌(yì ) 頸血(jǐng )
孰計議之(shú)避匿( nì )
雖駑(nú ) 詐佯(yáng )
廣成傳(zhuàn)衣褐(yì hè )
... ... ...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第三部分內容:整體感知
思考本文以寫誰為主,寫了哪幾個故事?全文按怎樣的思路展開敘述的?
以藺相如為主、廉頗為賓,全文寫了三個故事。
1—2節:廉藺簡介
3—13節:完璧歸趙
14—16節:澠池相會
17—21節:負荊請罪
自主學習
結合注釋閱讀、翻譯第1至13段,
【思考】: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么開篇對廉頗介紹的比較詳細而對藺相如介紹的比較簡略?且將廉頗置于藺相如之前?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者… …也:判斷句的標志, … … 是… …
拜,授予官職。
以:憑,憑借,介詞。
聞于諸侯:即“于諸侯聞”,在諸侯國聞名,介詞結構后置句。
2、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藺相如者,趙人也:判斷句。
宦者令:宦官的首領。
舍人:門客。
... ... ...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第四部分內容:反饋精講
分析歸納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技法。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2)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課文中有兩類矛盾,一類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是敵我矛盾;另一類是廉、藺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是內部的矛盾。
兩類矛盾縱橫交錯,互相影響。最后在共同對敵的前提下,內部矛盾得到了解決,廉藺的性格品質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畫。
(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
(4)以個性化的語言(人物對話)刻畫人物 。在三個事情的描述中,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先說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陳詞,有時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松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雄辯折人;有時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暗示對方;有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傊,詞鋒犀利,剛柔兼施,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智有勇,長于辭令的外交家。
再說廉頗,在將相交歡事件中,他先前說的這一番話,表現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非常符合武將廉頗的性格特點,后來寫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時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語言不多,坦誠直率,可敬可愛。
(5)對比。(ppt42)
... ... ...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第五部分內容:知識點歸納
1、通假字。
可予不? “不”通“否”。
臣愿奉璧往使。 “奉”通“捧”,用手托。
拜送書于庭。 “庭”通“廷”, 朝堂。
召有司案圖。 “案”通“按”,察看。
秦自繆公以來。 “繆”通“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肉袒伏斧質。 “質” 通“锧”,承斧的砧板。
設九賓于廷。 “賓”同“儐”,儐相。
請奏盆缻秦王。“缻”通“缶”,瓦器。
2、重要實詞。
負
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使臣 )
... ... ...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第六部分內容:課外閱讀
無價之寶和氏璧歸楚文王后,被視為國寶,在楚國歷代國君手里相傳了370多年。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征。戰國時期,七雄爭霸,各諸侯國都想把這塊稀世之寶據為己有。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蹤是在四百年后。楚威王將此璧賞賜給了有功的相國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璧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經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楚相昭陽因宴會偶失此璧,懷疑為張儀所偷,把張儀打了個半死,張儀因此入秦,憑三寸不爛之舌瓦解了六國的“連橫”,玩六國于股掌之間,為日后強橫大秦的鐵騎踏平六國掃平了障礙。其實昭陽實在是冤枉了張儀。五十多年后,這和氏璧不知怎么的竟流到了趙國,出現在趙國太監纓賢的手中,趙惠文王便據為己有。此時,秦國勢力已十分強大,當時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趙國,便說要用十五城來交換璧。趙王孱弱,只好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上演了完璧歸趙的故事。六十一年后秦滅趙。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李斯《諫逐客書》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的句子,“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璧”兩物,說明和氏璧已入始皇之手。秦王統一中國,自稱“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將此玉琢為璽,玉工孫壽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為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
... ... ...
關鍵詞: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PPT課件免費下載,廉頗藺相如列傳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