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一個消逝了的山村》PPT精品課件,共20頁。
素養目標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創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文中重要語句或引文的含義及妙處,領悟文章主旨及文章景物描寫中蘊含的哲思。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探究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生活態度;培養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美好家園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紹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州人,現代詩人、學者、翻譯家。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 年與友人創立沉鐘社,發表了許多詩與散文。1930年至1935 年留學德國,其間受到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影響;貒笙群笕谓逃谕瑵髮W、西南聯合大學和北京大學,1964 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作為詩人的馮至,與卞之琳一起被認為是中國新詩史上的現代派大家。魯迅曾稱贊他是“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朱自清曾以其“詩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對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總結。
主要作品: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詩抄》,散文集《山水》,學術著作《杜甫傳》《詩與遺產》,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等。
題目解說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馮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題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寫作對象。文章專注于平凡的原生態描寫,追尋著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韻,景物描寫中蘊含著哲思,字里行間寄托著作者對人生、自然、歷史的思考。
寫作背景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連載了賀麟的長文《德國三大偉人處國難時之態度》。文中列舉了歌德、黑格爾、費希特三位德國文化巨人在國難之際所表現出的不同立場,并謂之以“詩的”“散文的”和“戲劇的”三種人格標準。其中歌德被作為“詩的”人格的代表。他在1792 年普魯士攻法前夕仍然與王子探討顏色研究中所得的新學說,詮釋著在臨難之際仍然保持著對純粹精神進行探索的熱情和詩性哲學。詩人的敏感和對生命本真的興趣,使歌德在離亂之際仍有著“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的超拔襟懷。而馮至本人在抗日戰火之下,也表現出了一種“歌德式”的詩性生活態度,寄情于“靈魂里的山川”。“十幾年來,走過許多地方,自己留下的紀念卻是疏疏落落的幾篇散文。……這些地方雖然不在這小冊子里出現,但它們和我在這里所寫的幾個地方一樣,都交織在記憶里,成為我靈魂里的山川。我愛惜它們,無異于愛惜自己的生命。”(馮至《山水·跋》)《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就是作者任教西南聯合大學時寫下的一篇記錄“靈魂里的山川”的散文。
主題歸納
作者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風物,疊加作者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在交替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讓人生發出時空變換、物是人非的慨嘆,寄寓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愿望。
... ... ...
關鍵詞:一個消逝了的山村PPT課件免費下載,PPT下載,.PPTX格式;